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4月28日,微博展示用户“IP属地”,开放评论展示发评IP属地小尾巴功能以及上线“个人主页一级页面展示IP属地”功能,其目的是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透明。
为让网络环境更“清朗”,近期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相继开展行动或发出新规,重点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直播和短视频领域乱象、算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任务,集中整治各类网络乱象,治理网络生态,维护亿万网民合法权益。
寻根溯源,治理网络谣言
近日,承德隆化县一则消息在当地微信朋友圈和家长群被大量转发。
“紧急寻找:哪位家长认识这个娃娃,在康居路口被车碰了。在县医院急救,找不到家长,看到请转发,急找家长!”
消息配着一张图片,图片中小男孩躺在病床上紧闭双眼,口鼻处戴着氧气罩。
隆化县委网信办立即与一体化机制成员单位联系核实,经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卫健部门了解情况后,核实此消息为谣言,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隆化县委网信办提醒,造谣和传谣属于违法行为。请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是广大网民最深恶痛绝的网络乱象之一。
近年来,网络谣言年年打击,却年年泛滥,每逢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热点、重要国际事件,都会出现各种谣言信息。从“胡编乱造”到“深度伪造”,从杜撰各类内幕小道消息到冒充专家发布权威解读,新花样、新套路层出不穷。为什么屡打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网络谣言的“根”,光忙着事后的“惩”,忽视了源头的“治”。
疫情期间,廊坊市共向公安部门移交线索12起,教育训诫38人,行政拘留1人;同时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制定发布了《关于规范疫情期间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通告》,持续引导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坚持文明上网用网,提高信息甄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近日在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将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生科普等领域的谣言信息,打上标签、做出明示。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敏感领域、敏感事件产生的各种信息加强识别;对影响大、传播广的无权威来源的信息及时查证。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多发、情节严重的平台和账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建立健全治理网络谣言工作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打击网络谣言从惩治源头入手,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锁定人,对造谣、传谣行为第一时间调查取证,并确定谣言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助于迅速解决事,明晰传播轨迹,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干预,治未病、防未然,最大限度降低谣言的负面影响。
直播、短视频清理“色、丑、怪、假、俗、赌”
近日,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等互联网公司上线“IP地址归属地显示功能”,其中境内账号在发布内容的时候会显示到省,境外账号则展示到国家。并且,显示的IP属地是运营商提供的信息,用户是无法主动开启或关闭相关展示。
一些标注在境外的直播账号IP属地显示广州、深圳等地,一下子原形显露。
“家人们,专享福利1元抢购,史上最便宜仅上架100件,原价1999元最后10秒仅售99元……”没时间出去逛街扫货,闲暇时刷刷直播间,在主播极具煽动性的话术之下“冲动下单”成为不少网友“买买买”的新途径。
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发展迅速,呈现出很强的创新性、互动性,受到网民的欢迎,但同时也出现了虚假宣传、色情低俗、恶意炒作、高额打赏等乱象。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有媒体曝光昆明市某公司在网络直播平台销售翡翠涉嫌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问题,腾冲市某珠宝行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翡翠原石交易涉嫌虚假宣传、设置价格欺诈陷阱欺骗消费者问题。
云南省从3月16日起在全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网络直播平台和玉石市场,依法严肃查处网络直播营销、玉石市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网络直播、短视频蓬勃发展,相关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已达6.35亿人。然而,网络直播、短视频在越来越火爆的同时,内容上却鱼龙混杂,有时甚至成为不良信息滋生传播的“重灾区”。
比如,有的恶搞调侃,导向存在明显偏差;有的拼尺度,以色情低俗内容吸引眼球;有的斗富炫富,宣扬奢靡生活和拜金主义;有的直播虐杀动物、聚众斗殴、飙酒等暴力、猎奇和违法有害内容……虽然这些不是行业主流,但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需要整个社会买单,危害不容小觑。
据了解,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把“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列为10项重点任务之首,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引发亿万网民的期待。
据介绍,“清朗·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将全面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直播和短视频;从严整治激情打赏、高额打赏、诱导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行为;坚决遏制借未成年人牟利,通过直播、短视频打造“网红儿童”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现象;全面整治劣迹艺人违规复出、被封账号违规复活;严惩偷拍跟拍、搭讪骚扰、虚构自杀等各类无底线蹭流量,进行违规变现行为;坚决整治直播间营造虚假人气、虚假带货量,短视频账号营造虚假流量等行为;严厉打击通过炮制低俗情感剧情,收割老年人流量,实施营销诈骗。
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是在“坑娃”
年仅3岁的孩子被父母喂到70斤,5岁的小女孩面对镜头向大家介绍如何化妆……稚嫩的孩童做着与年龄不符的动作,部分“晒娃”逐渐畸形化。而这背后或存在“利益链”,不少爆火账号签约MCN公司。
在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类似这样的“网红儿童”账号越来越多,粉丝从几万到上千万不等。其中,大多以记录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主。但随着同质内容的增多,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吃播、美妆穿搭、演绎剧情段子等模式,甚至一些家长故意给宝宝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摄宝宝表情取悦观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日前,整治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被列为国家网信办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十个重点任务之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严厉批评MCN机构造舆论、蹭热点,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等乱象,他同时透露,国家网信办在调研基础上,正在研究制定MCN机构信息内容管理规范,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将发布施行。
MCN机构是为网红和所谓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的各类机构总称。MCN机构在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领域,业务类型广,动员能力强,社会影响大。
据初步统计,几家头部的网站平台,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大约有40%都是由MCN机构签约的。以某重点平台为例,这个平台入驻的MCN机构旗下账号超过30万个,年均生产信息超过3300万条。可以说MCN机构对信息内容业务活动影响巨大,它的活动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信息呈现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状况。
据了解,今年专项行动将集中整治MCN机构及其旗下账号炮制蹭炒舆论热点、引发群体对立、欺骗误导网民、发布三俗信息、利用未成年人谋利等违法违规行为。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建立MCN机构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平台MCN机构入驻协议,明确MCN机构信息内容业务活动标准和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定期开展培训,加强信息披露,建立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强化违规处置。
规范MCN机构与信息内容有关的业务活动,专项行动将从平台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三方面有机结合。
专家指出,在“放”与“管”中把握分寸,既要提供容错空间,也要划定制度红线,提升治理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从野蛮生长到规范专业,期待网红经济能够穿过喧嚣,多方主体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贡献者、新兴业态的获益者,共同拥有一个可及的明朗未来。
随意推送弹窗属于“滥用算法”
网络购物会泄露个人消费偏好;购买理财、保险等会导致个人资产信息泄露;打车会泄露地理位置及行踪……计算机通过数据分析和聚合可以完整地刻画出一个人的完整画像,比如资产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消费偏好、单位信息甚至每天的行踪轨迹。
“最了解你的人,原来是网络。”越来越多的网友发现,所谓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正在全面掌握自己的个人信息。
4月8日,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将深入排查整改互联网企业平台算法安全问题。
对普通用户来说,算法这个名称似乎有点“高大上”,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几乎都会毫无察觉地进入算法控制的“射程”。
所谓的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应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算法作为工具不像一些平台强调的中立、无害,相反在流量大棒的指引下成了收割用户的手段。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在此之前,一些机构过度向用户索取信息,有意无意地搜集信息。当这些信息被聚合在一起,危害轻一点的,是可以针对用户精准营销用来杀熟;如果这些信息被贩卖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数据也会成为“凶器”,这大概也是近年来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屡屡能够得手的一个原因。
甚至网络上跳出来的一个莫名其妙的弹窗,也应用了算法推荐技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公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不得推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恶意炒作娱乐八卦、绯闻隐私、奢靡炫富、审丑扮丑等违背公序良俗内容。
征求意见稿指出,弹窗推送新闻信息,不得超范围转载,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内容。保障用户权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者影响用户关闭弹窗,确保每条弹窗信息明确显示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身份。不得滥用算法,针对未成年用户进行画像,向未成年用户推送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信息。
据介绍,“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正是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互联网企业平台的算法主体责任和系列管理要求,督促重点互联网企业平台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问题,积极利用算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