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开放和共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快步走
无论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还是面对疫情、暴雨灾害等突发性公共事件,近年来我国在ICT助力之下,城市治理水平在面对重大考验时凸显出较为出色的应对能力。在近日举办的“CAICT Talks与谈云说AI——智慧城市高端对话”上,与会专家表示,虽然我国与很多国家相比,城市治理水平已经“一骑绝尘”,但仍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数字政府中的数据孤岛亟须实现治理流程的数字化再造,逐步开放部门间、区域间和行业间的数据,实现真正的“一网共治”。
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发生变化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由外因的督促推进变成由内因自发的务实推进,也成为各地根据市民需求、城市需要进行深化发展的自发行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越来越受数据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迭代发展,建立在网络上的城市治理体系也发生着变化。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指出,互联网发展20多年以来,人们已经从互联网信息的接收者变成了发布者,未来信息和数据的制造权和所有权都将归属于个人。而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也要遵从这样的思路去设计,自上而下、一次性的管理体系将变得不切实际,因为城市中的问题、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技术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可以说,数字政府要想做得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自下而上,发挥公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人人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而健康码、网格化管理等软件服务级应用都是从下而上创新能力的体现,极大丰富了智慧城市建设,让大家看到了好的发展前景。
一套弹性或松耦合的智慧城市科学架构显得尤为必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徐志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大工程,需要不断滚动迭代,往往是从局部和单独某一方面开始建设,特别是一些小城市,从公共功能开始建设逐渐进行迭代。为了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而推倒重来,需要借助IT系统的概念,用松耦合的方式,建设分层的弹性架构,这样就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目前80%的公共数据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数字政府成不成功,主要取决于数据孤岛的打通和共治。“许多地方政府在数字政府建立过程中讲求形式,数字政府除了那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流程再造,要把所有的政府行为数字化,内部如果不能打通就会变成一个个封闭的数据孤岛。”仇保兴说。
“以医疗数据为例,从县卫生局到卫生部,医疗数据是动态的全域数据,这些数据如果不能被开放(一是部门之间开放,二是向社会开放),那么数据产生不了多大的价值。因此需要打破部门壁垒界限,通过流程再造、业务重组,构建起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中央党校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指出。
多部门协同打通数据壁垒
在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智能城市研究院院长郑宇看来,数字政府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垂直的信息化建设阶段,数字政府做了很多业务,但是没有打通;二是一网通办阶段;三是垂直治理阶段,开始打通一些部门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服务某一部门的单一业务;四是一网统管阶段,在打通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指令在业务系统之间流转,让机构可以相互串联;五是双网融合阶段,即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双网融合”阶段。我们现在正从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迈进。
从第四阶段向第五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单一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郑宇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江苏南通有2000多家危化品企业,一旦发生爆炸将给整个城市带来巨大破坏。这些危化品企业仅靠人工巡检根本不够,我们用了一套智能的方法,把企业间的数据打通,利用危化品运输车辆的GPS轨迹做智能分析,追踪它们的驻足点。如果发现哪家企业的哪辆运输车停在了不该停的位置,定位信息和车辆运行相关数据将自动上传并匹配给当地应急办和交通运输局,随即这些部门会把车辆和企业控制起来,并对该企业进行停工处罚。”
除了要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还要逐渐实施区域间和行业间的数据协同治理。徐志发强调,目前我国区域发展还不平衡,涉及很多新技术怎么建设、怎么使用的问题,它需要协同。比如东数西算,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八大枢纽节点和十大集群,已经超出了单一城市的概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还要协同用好。此外,新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用,通常是跨行业的,比如摄像头、无人机,要解决数字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通用性和共用性,让上游的A行业为下游的B行业服务,让A地为B地服务,这里面既有区域协同也有行业协同的内生需要。